《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将其视为一门必修功课而纳入研究读。它意境高深,内涵深刻,是寻找解决天地万物问题的宝库。
在企业家的企业经营和管理上,《道德经》也能带给企业家新的启迪。今天,我们就来
中国为什么素然会喜欢老子?老子思想中有什么是与企业家心态相通的呢?
喜欢老子的企业家,他们的习惯是,包里常常带上一本薄薄的《道德经》,当时时随随便翻看一下,想一想,老子已经成为他们思考自己企业问题的导引。
张瑞敏对《道德经》推崇备至,曾经读过无数遍。联系到企业管理,张瑞敏说有两点是他一直当座右铭来记取的:
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二是“柔能胜刚”。前者突出的是无形的东西比有形的东西更为重要。
张瑞敏这一曾深有体会所谓,“企业现存的最大的弊病是从一直领导一直到下层的员工,总是看重太多有形的东西,而忽略无形的东西,无论哪个一位上级领导来检查都是看一下获得了多少利润,生产了多少实物,却没有几个去关注企业的文化,并且众多单位根本没有企业文化。其实,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一本薄薄的《道德经》,简单的五千言,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商业的发展。
老子《道德经》里的治国与管理的几个境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滋之。”
说的是最差的管理境界是“有益之”-上司与下属互相看不见,明里暗里有很多牢骚怪话,在工作上相互不配合。
比这稍好一点的是“畏之”-下属害怕上司,规章制度严格,领导作风严厉,员工因为畏惧利益受损甚至领导威严而变得唯唯诺诺。这样的企业文化,很难激发人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但老子认为这只是第二等的领导境界,因为领导艺术之一便是恩威并施,太过一团和气,有时难免会放松标准,放纵人的惰性。
最高的领导境界是什么呢?
老子认为是“不知有之”,就是员工感觉不到领导的干预,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把自己岗位上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当当。
领导说最少的话,管最少的事,干预最少的过程。简言之,就是尊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和能动性。
《道德经》历来被视为“帝王统御之道”,除了给企业家带来切实的洗礼,更能为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带来深刻的启迪!
企业家如何从寓意深远的《道德经》中汲取管理智慧,提升领导力?
1月24-26日晚,清华大学高级总裁班授课教授杨松超将在直播间进行【道德经中的管理智慧】专场直播,跟随老师走进众妙之门,从《道德经》的智慧海洋中寻找有利于提升自己的管理力和领导力的智慧!
我们欢迎你来到我们的明德国学课堂直播间,一起经历佯在古代经典中,一同开启智慧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