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接到细心的同事和客户反馈,明德书院的德中间少一横。
其实如果大家注意的话,你会发现,“全聚
那么,少了一横的“德”字到底是错别字还是另有其原因呢?
现在,印刷体和电脑体中的“德”字,中间都是有一横的。但是,我们在字帖里或观赏书法作品的时候,所看到的“德”字却基本都是没有横的。这是为什么?
“德”字的写法,字中少一横或多一横,其原因并不简单,它反映了这个字在我国文字书写史中的演变过程。除甲骨文较难搜索外,“德”字最早的写法,见于周代的青铜器《麦彝》,“双人旁”的半边,只写个“四”字,上无“十”下无“一”无“心”。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见下图:
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曾写过一篇《为
从历代经典书法碑帖中发现,楷书偶有横画(比如颜真卿等),行书几乎见不到有横。
可见,“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学秦小篆变势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
李阳冰这个“小动作”,可视作“始作俑者”,不久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于是,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 “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文字书写的范例。
可见,“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佐证。明代官方《永乐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官方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明南京城墙数百块砖文上,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均无中间一横。
由此可见,从先秦到明代的官方规范中,“德”字中间是没有横画的。
“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
这样的结果是,从清代开始,原来作为异体字的有横“德”字,变成了官方规范,颠倒了过来。“德”字加一横,也成为了民间通例。但对书法家的书写则并不限制,比如邓石如、成亲王
由此可见,先秦至明代,“德”字中间不写横;从清代开始,“德”字规范需写横;今人写规范字需写横,若作书法,写不写无妨,并非错字。
现在,大家所看的“明德书院”四个字是中国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所题,属于书法范畴,并非错字。
卢中南,1950年12月出生,原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第十届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99年,他为中南海怀仁堂进行书法创作,2001年1月受到江泽民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1年,他为朱熔基同志办公室和中南海书写作品,2003年为四川广安书写邓小平南巡讲话碑文,2004年为玉泉山胡锦涛主席书写作品等。
卢中南先生还多次为中央军委领导出访美国、朝鲜等活动创作书法礼品,为全国政协外交部统战部创作了多幅作品,赢得了好评。
作为当代楷书大家,卢老师对传统文化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卢老师表示,当今书法成功的关键,是要从古法中汲取营养。他对明德书院身体力行地弘扬传统文化行为表示了极高的赞誉,并亲自为明德书院题字!
【近期直播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