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一曲姚丙炎先生所弹《高山》。大家听这首曲子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关于这首曲子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文首的就是其中的《高山》啦。大家从乐曲中感受到了巍峨的泰山了么?
古琴就是这样一件神奇的乐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古琴。
先来看两张图。
这两件乐器,那件是古琴呢?
这两件乐器,有一件是琴,一件是筝。据说有很多人是筝不分的,小编一开始也是琴筝不分,接触了古琴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孤陋寡闻,哈哈。答案先不揭晓,再往下看你就知道答案啦。
下面转入正题啦。
晋人嵇康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古琴作为修身养性之器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重,至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孔子酷爱弹琴,无论讲学杏坛或厄于陈蔡,弦歌之声不绝;嵇康临刑还奏一曲《广陵散》为生命绝唱;汉代蔡邕善辨琴音,有从村妇手中抢救桐木制成焦尾琴的美谈。
然近代以来,遭世离乱,文化断代,古琴亦一道为世人遗忘,以至人多琴筝不辨。近年传统文化升温,社会有许多组织、人士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明德书院即其中之一。
明德书院秉持服务社会的原则广开公益课,教授诸如古琴、古筝、书法、茶道等。
9月12日,明德书院武汉国学馆举行明德知音会首期活动,本期主题是“高山流水话古琴”,由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万翔老师主讲。
万老师首先为大家普及古琴知识,他希望大家要对古琴有些人文上的认识。万老师用生动的故事,浪漫的诗词,让众人对古琴文化有了初步认识,走近了古老而神圣的乐器——古琴。万老师还为大家演奏数曲,琴声悠扬美妙,让人沉醉其中。
《溪山琴况》说:“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
琴之为器,愉己不愉人,愿本期知音会诸君能体琴之意趣,化己之性情,为温文之君子,且光弘其学于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