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浩瀚苍穹,千年的岁月里有很多佳作得以亮世,《素书》便是其中一本奇书。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是一部谋略奇书阐述了处世之道。后传与张良,他更是运用其中的智慧辅助刘邦完成了平定了天下。
明德书院-国学培训认为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人生在世要遵循天道、注重德行、广施仁爱、伸张正义、合乎礼制,这五个方面如一整体般密不可分。
此五点与儒家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异曲同工,是修身立世的基本纲要,只有不遗余力的把这五个方面完善,才能有所作为。这五点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世人必须要遵循的规则规律,这些规律往往不被万物所察觉,但却是世间存在的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得便是自然界中的规则所在,遵循此中规律便合乎常理,违背规则则无法立世。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德,便是顺应天道的规则用以适应生存的能力,它是世间万物之间相互平衡的关键,也是万物之间满足各自需求的因素。
《周易》中说厚德载物,便是对德行最好的概括,人活于世只有品德高尚才能诸事顺遂,才会有好的发展,良好的德行是人立世的根本。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释义:仁,是人人都该追求向往的,只要人心生慈悲恻隐,善良仁爱便由心中生成。奉善行行善举广施仁爱,如此的愿望和行动便称之为,仁。
仁是一种悲天悯人之心,是一种合乎人心的作为,人活于世不可麻木不仁本末倒置,心存仁心是处世立身的精神之力。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释义:义,便是奉行天道的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相得益彰的作为,善行善举必须奖赏,恶行恶举必须惩罚,这便是义,它是建功立业的优良品质。
义也是仁慈的一种表达方式,她比善良更具约束力,是对是非曲直的判断,是对善恶理智的分辨,是对正义的坚守。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释义:礼,便是人存于世间所形成的行为规范,世事皆有礼制可寻,切不可违背与无视,它是安享人伦的切行规则。
礼教礼仪礼制是对行为的一种升华,古人行事为人都非常注重礼教,今人亦是如此,必当遵行礼数才能得以功成。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释义:道、德、仁、义、礼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所在,缺一不可。
人活于世无非是修身立业,正如同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以上五点才是修身立世地基础,如若这些都做未符合,即使再大的能为也是令人所诟病的。
人活于世并非有权有势便是成功,最为关键的是要符合天道,正心向善遵礼讲义,能为世人所认同才是成功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