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下面由博学书院为大家介绍易经里面的这一卦,一旦悟透,人生豁然开朗。
六四爻,损其疾,使遄有喜,无咎。
释义:六四爻讲,减少自己的弊病,速度越快越好,没有过错。
人生有3个弊病需要减损,一是骄傲自满,二是轻恕己过,三是招惹怨恨。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素书》曰:“失其所强者弱。”人应该有自知之明,根据先天条件培养自己的优势,然后不断精进。如果有点高人之处便骄傲自满、裹足不前,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来的优势也可能变成劣势,继而沦为弱者。
《菜根谭》曰:“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待人要宽和,但待己要严格。一个人诚能常常反思己过,并从内心深处拔除掉犯错的根源,从而做到“不贰过”,则更有可能会得到伯乐的赏识。如果一个人明知有错,却讳疾忌医,或屡教不改,这种人就是不求进步,贤才当然也不可能把重任托付给他。
《素书》曰:“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继而招来一些怨恨,此时最好用“以直报怨”及时化干戈为玉帛,如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大家彼此之间信息不透明,小怨恨假以时日会发展成大怨,祸患也就接踵而至了。所以,人要减损怨恨。
上九爻,弗损益之,无咎。贞吉,利有攸往,得臣无家。
释义:上九爻讲,不减损他人的利益,而是增益他人的利益,没有过错。坚持下去吉利,有大收获,可得贤人辅佐。
《道德经》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良的人不辩论,智慧的人不显示自己的渊博,这有2重意思,其一是善人和智者在与人相处时,不好自我表现,而是给他人更多的展示空间;其二是善人和智者懂得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人,故而大家水平相当,也就没有了辩的必要,也看不出谁更渊博。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善人和智者的共同特征都是“增益他人”,当然会得到人心。
《易经》中兑卦的彖辞曰:“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悦之大,民劝矣哉。”有了令人喜悦的利益,则先给予他人,则他人会不辞辛劳;有了艰难则身先士卒,他人就会忘掉于自身的危害;这就是劝勉之道。把乐留给他人,把苦留给自己,怎么会不得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