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将一人功德,比肩贤圣大禹: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后来,他的思想传至东亚,成为日本改革运动“明治维新”的重要推手,令蒋公不禁感慨:中日的差距,就在一个他。
此人便是王阳明,“心学”创始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孔、孟、朱、王。
王阳明的“心学”精粹,能以四诀概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破碎的世界,因你而完整
我们生于尘嚣,常为世俗欲望所累,为功名利禄而奔波,难有静下心来,思索生命的时刻。
时常想不明白,是否要为了适应世界去掩饰真我,或是颠倒世界来成全自己?
其实,在这浮躁的世界里,最可贵的就是守住一颗真心。
冀元亨,是王阳明的得意门生。一日,他向老师请教“心即理”是什么意思。
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点明弟子的困惑,而是吩咐书童取出《战国策》,并将书本的第一页,一张非常详尽的战国地图,撕成碎片。
他将纸片交到冀元亨手中,吩咐冀元亨将图重新拼凑。然而忙活了半天,冀元亨只能勉强拼出个大概,面对细碎的图案无从下手。
王阳明笑而不语,转身让书童来做同样的尝试。只见书童将所有纸片翻了个面儿,露出一张线条简单明了的刘向(《战国策》作者)画像。
不一会儿,书童就完成了拼图,而背后复杂的地图也随之呈现。
冀元亨顿悟,所谓“心即理”即是如此:只要人对了,这世界便也跟着对了。
很多时候,我们感到惶恐不安,并非这个世界太过破碎,而是人和心没有找到正确的支点。
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获得的讯息就会不同。只有将自己的位置摆对,心向光明,这破碎的世界,才会如你所想,温暖透亮。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虽为一介文人,却是千古难得的军事奇才。戎马多年,未尝败绩。
他用兵神通的诀窍,就在于“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即时刻保持内心祥和,处变不惊,不为外界纷扰而急躁和愤怒。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受朝廷任命,在南赣四省边界征剿顽固土匪武装。当时局势十分混乱,匪徒山头林立。但王阳明到任后,并不急于交锋,优先将精力投入到实地勘察地形和选练民兵中。
最终,王阳明制定一系列作战方案,发起三次大规模剿匪之战,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彻底清除了危害地方多年,耗费万金的匪灾,解决朝廷心头大患。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路过江西时紧急获命,前去平复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在时间紧迫、资源匮乏的不利条件下,他不仅迅速摆脱追兵,更设法揪出奸细,借机实施反间计。
“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十万之众”。这场平叛战争,前后不过10日,可谓军事历史上的奇迹。
最令敌人胆颤的是,宁王被俘之时,王阳明竟还在淡定地为学生讲学。
他亲身演绎了什么叫“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出色的征战表现与其心学研究是分不开的。
此心不动,才能在紧要关头随机而动。不被局势牵绊,不为旁人困扰,在一片混沌里,你的心是点亮世界的光。
越到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明朝中叶,王阳明因直言进谏,得罪了大太监刘瑾。在廷杖四十大板,入狱一月后,他被贬至贵州龙场。
半路再遇截杀,王阳明因遁水感染了肺部,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到了贵州龙场,又受瘴气所困,王阳明的手下接二连三病倒。
失去自由和理想,连生命都没法保障,陷入绝境的王阳明索性造了口石棺,日日在其中翻读书籍,思索“心学”之理。
终在一天夜里,躺在冰冷石棺中的王阳明领悟到了“心学”真谛,人生完满。同时,他的职业生涯也发生了转折:两年内连升三品。在贬后十年间,封新建伯,重回封建王朝人臣之极致。
弱者在命运面前不堪一击,但顽强不屈的人,总能在经历过无数次挑战和蜕变后,走出螺旋式上升的人生路径。
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越是到了艰难的时候,越要直面自己的怯懦和人生的遗憾,勇往直前,直到涅槃重生的一刻。
你要坚信,你是浴火的凤凰,你是破茧的彩蝶。只有让自己成为一束永不泯灭的光,你的世界才不会因外界的打击而变得黯淡。
王阳明曾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纵然奔波于生计,也请不要活得太累。多看看这世界的一花一木,寻寻内心的笃定和淡然吧。
命由己造,万物皆化相,愿你的心早日清明,人生早日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