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中老子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既源于大道也便于应用。毛主席就曾说过:“《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道德经》分上下两篇,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下面明德书院为大家详细道德经曾提到的兵家智慧。
大国小国要平等相待,通过外交手段弭战谋和
老子主张大国与小国要平等相待,和平相处。大国应该像江海一样,谦居下流,善待小国、弱国,这样才能天下太平。当然,小国也要主动向大国示好,求的大国的容让和庇护。
老子的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第 六十一章上。老子赞美和平、渴望和平、呼唤和平,希望人人都能过上美满的太平日子。即使国防和军备不可废弃,也最好让它永无用武之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立足于防御,以后发制人作为总的战略方针
老子倡导要建立起强大的防御体系,随时准备迎击来犯之敌。
老子说:“犹兮其若畏四邻。”意思是说要时刻提高警惕,防备他国的入侵。老子还提醒大家,国防情况是国家的最高机密,千万小可轻易泄露,造成被动。他说:“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与这种防御体系有关,老子提出了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方针。如不先打第一枪,情况需要还可进行有目的的战略退却。
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先打第一枪,不主动侵犯他国,被迫而进行自卫,这就首先在道义上站得住脚,就会赢得舆论的支持,就会使自己的军队变成得道多助的正义之师。
战争有背天道和自然无为,战争起源于贪欲和争夺
老子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里的有事,即主要指战争。这就是说相安无事是正常的状态,是遵道而行事;—旦有了战争,天下就会纷扰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明德书院: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憎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就是说,天下有道时,马是用来耕田的;天下无道,连快要生产的母马也要奔驰在战场。而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不知足和贪欲太强。
即使被迫应战,也要慈悲为怀,把战争的伤亡减到最低限度
老子言:“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斥贬战争,连军中礼仪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相反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左为贵,军旅的秩序和礼节以右为贵;人们日常生活有喜庆之事也是尚左,以左为贵,遇到凶事,诸如办丧事才尚右,那么说来军礼都是以办丧事的习惯来安排的。
老子的这种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特别是那种“战胜以丧礼处之”的大慈大悲,很多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未能做到。不要说那些喜好暴力的战争狂,就是很多正义之师,他们也多半只知为胜利、为歼敌而欢欣鼓舞,老子的这些情思已淹没在鼓角相闻声中。
极力反对和制止战争,深刻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
老子反复诅咒兵者是不祥之器,有道者对战争是嗤之以鼻的。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还要求一些谋士,要规劝诸侯以道德治天下,而不要靠武力威慑征服他人。
老子还告诫那些穷兵黩武者,战争这玩意“其事好还”,你打別人,别人也不会等闲,最终必自焚。老子非常痛心地描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明德书院:”军队所到之处,田园就会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