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圣先贤历来把修身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根基。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清朝时期的曾国藩更是注重修身,一生严防傲和惰,汲取众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短处,老子的道德经提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一个人若能真正掌握“知止”这2个字,便掌握了人生的大智慧,下面明德书院为大家详细解析。
止心
《道德经》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人只有活在当下,把心安放在当下,这样才能做好当下的功课,也才可能抓住更好的发展机遇,继而走得更高、更远。
止怨
《素书》曰:“怨在不舍小过。”
释义:古语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君子应该有藏污纳垢的雅量,既要容得下他人的成功,又要容得下他人的瑕疵、小过错,如果对于他人的小过错过于苛责,则他人势必心生怨恨之心。
《素书》云:“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释义:不小心苛责了他人的小过,惹来了他人的怨恨,最好用“以直抱怨”的办法及时化解,若迁延日月、遮遮掩掩,双方嫌隙势必越来越大,小怨一旦演变成大怨,祸患也就在不远处了。
止欲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释义:人出生之后,一旦从外界汲取了足够的知识,心便开始产生欲望,继而发展成志向,坚定的志向令人心气合一,催人奋发有为,所以适当的欲望对人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