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书中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下面由明德书院为大家选取其中的经典进行释义。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释义:做官不忘廉洁自律,为民不忘道德修养。此言做官与做人应有的原则。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释义:大凡人类比禽兽高贵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一套礼仪制度。此言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其意是强调为人遵守礼仪制度的重要性。
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释义:为了忠义而不避危难,为了仁爱而不说厌恶别人之言。为了践行“忠”、“爱”的理想,当有忍辱负重、临危不畏的精神。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释义:对国家有利的人就热爱他,对国家有害的人就憎恨他。
苦身为善者,其赏厚;苦身为非者,其罪重。
释义:竭尽全力做好事的人,对他的奖赏就应当加大;竭尽全力为非作歹的人,对他的惩罚就要加重。此言赏罚要分明,还要看其动机、态度作适度的浮动,从而达到止恶扬善的目的。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
释义:因为按礼行事而置生死于度外,这叫做勇;诛罚强暴、扶小济弱,这叫做力。此言出于正义、维护真理的武力行为,才能算是有勇力。戎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
藏大不诚于中者,必谨小诚于外,以成其大不诚。
释义:藏大奸于心中的人,一定在表面上装得谨小慎微,以小忠小信取信于人,从而达到他实现巨奸大猾的目的。明德书院:意在提醒世人要注意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谨防上当。
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
释义: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民。
释义:没有比刻薄地对待人民更低下的思想境界,没有比残害人民更低贱的行为。明德书院:此言治国安邦要爱护人民、造福于民,切不可有“刻民”的思想,更不能有“害民”的行为。否则,便会为人民所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