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历代帝王治国家、知兴衰的必备书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出了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帝王借鉴。宋神宗评价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该书被评为史上最强的历史书、“权谋”书、“兵法”书,也是古代服务帝王的“心理学”和“管理学”最强教科书。
图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现场
《资治通鉴》300万字,记录了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历史,其中的管讲到的管理之道非常值得学习。作为一个管理者,当我们看《资治通鉴》时,绝对不是简单的重温历史,而是需要从历史中悟出古人的管理智慧,利用古人的哲思总结企业管理、企业经营的成败得失,找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
图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现场
诚信是利器
《资治通鉴》认为:诚信是君主的利器。国家因为人民得以存在,如果统治者不守信用,人民便不会相信统治者,也很难管理人民。因此,古代君王不欺骗民众,不称霸强国,不失信于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失信于百姓,懂得持家的人,不失信于亲友。不懂得治国的人,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上下互不信任,彼此离心,必造成败亡的后果。君王靠欺骗所得的好处,无法弥补失信于百姓带来的伤害;管理者靠欺骗获得的短期利益,不能弥补失信于下属带来的长期损失,这难道不可悲吗?
人无信不立,管理无信不行。管理者不论事情大小、何时何地,都应该恪守“诚信”准则!
图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现场
忠言逆耳,广纳善策
文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藏,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藏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对错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地址而阿谀求荣,献莫甚焉,君暗臣献,以居群众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与,无类矣!”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方案,而大臣们却附和如出一口。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这样?”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咱们便不提出自己的定见。即使作业处理对了没有听取众议,也是排斥了世人的定见,更何况现在世人都附和错误见地而滋长凶暴之风呢!不查询作业的对错而乐于让别人赞扬,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作业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阿谀,是无比的阿谀。君主昏暗而臣下阿谀,这样居于群众之上,老群众是不会附和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像国家了。”
放眼古今中外,因统治者我行我素,喜用谗臣导致国家消亡的例子数不胜数。许多企业管理者自以为是、不能广纳善策,重用溜须拍马的小人而祸害团队,导致企业发展缓慢,最后只能惨淡收场。
图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现场
选人首选德,其次选才
《资治通鉴》认为调查人才既要调查他的才干,又要调查他的道德,二者缺一不可。并依据才干和道德的不同将人划分为四类:德才全备的“圣人”;德才全无的“愚人”;德胜才的“正人”和才胜德的“小人”。大多数选拔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正人而,宁可委任“愚人”,也万万不可委任“小人”。
人才的选拔与重用要慎重。《资治通鉴》给出的选拔人才的规范是:首重德,其次才看其才!有德之人至少于公司是无害的,若是无德则是定时炸弹,越有才对公司危害越大!其次看其才,有德有才之人是公司的财富,助益公司开展,无才则完成力所能及之事即可,于公司无所损失。综上所述,“首重德,其次看其才”也可以作为现代企业选拔与委任人才的重要标准。
图丨明德书院-《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现场
《资治通鉴》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精英的点评批注多如牛毛,除《史记》之外几乎无史书可与之相比。在当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世界级的卓越企业领导者,无一不是运筹帷幄的经营大师。《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用人理念,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决策、用人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家有百口,主事一人”,经营企业更是如此。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家表现的能力、魄力、毅力等等是影响甚至觉得整个局势的关键。商场如战场,想要企业基业长青,唯有把握策略,小心谨慎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