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世人皆知,忽略了他在教育上的贡献。在《传习录》和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及他的教育理念。明德书院:对其进行了整理并提炼为阳明学习法,其中既包含了框架体系,也有一些学习技巧,同样既有针对儿童的,也有针对家长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可以看一首王阳明写给弟子的诗,这首诗中,王阳明告诉弟子们,我们苦苦寻找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最近,因为他就在我们的心中。原来我们都是骑驴找驴的人。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个时候,王阳明顿悟到一个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人生的真善美假丑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真正的终极价值和规律,恰恰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只有我们真正沉入到自己的内心,发现内心的价值,倾听内心的声音,按照内心的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人生的目标才能实现。
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为什么立志如此重要?王阳明举例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就好像船没有舵木、马没有衔环,于是只能随波逐流,人生就会一盘散沙。用现在的话说,志向就如同定盘星、指南针,关系着人生之路的平衡和方向。其实这个思想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曾子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秉承了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首先说明,只要你立志成为尧舜,你就有成为尧舜的可能。他说,立志成为圣人,就会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会成为贤人。推而广之,不论你想做什么、做成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得到什么东西,立志都是第一步、大基础和真关键。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上来说,立志其实也就是一个知的过程。
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王阳明说: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因为就像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说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王阳明认为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要立志,还要志向坚定,这才是王阳明所强调的立志的完整内涵。
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这也是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观点,就是人时时刻刻需要砥砺警醒及,需要自省的人生精神。孔子就说过,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重要的是要能勇敢地改正错误,并且能像颜回那样,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不是一个深刻的完整的人生。王阳明同样强调了自省和改过的重要性。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王阳明说,就算是圣人,也是不免要犯错误的。圣人与常人之别,其实不在犯不犯错误上,而在于能不能及时、不断地改正错误。所以,人“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责善:朋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中国文化特别重视朋友之道,把朋友之道作为中国人的五伦之一。儒家的朋友之道,其实鲜明地体现了儒家灵活、中庸的思想。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教条示龙场诸生》中王阳明对他的学生提出了四事规,即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四事规主要是王阳明教导弟子如何为人处事的准则。我发现四事规运用到学习上也是非常适用。明德书院:这就是阳明学习法的雏形,即立志、勤学、反思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