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20898

国学商道课程
用国学智慧经营企业

修心开智明商道,齐家治企传基业

关闭
立即预约学习顾问
提交报名信息

报名成功即赠送「明德书院专属定制国学十二子」书籍一套

首页 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国学培训:老子的人生哲学

来源:明德书院 作者: 日期:2018-09-17 16:41:48

  儒家讲人道,佛家讲成佛之道,而道家是讲天道。老子的人生哲学是将天道的法则应用于人间世,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问题,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与幸福,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地。国学培训:老子的天道就是一种自然之道。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是放在老子自然知道的法则(简称自然法则)、人生哲学以及处世应用之道等三方面来加以阐释。

  老子的自然法则

  老子主张人应效法天道(自然之道),如果能加以揣摩并体验,则人自然幸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的变化是循环不息的,变化一旦达到极点,便会走下坡。一般人较少注意到「极」所产生的变化。当我们探讨人生问题时,应把握天道的法则,以免陷于「亢龙有悔」之祸现提出老子自然之道的两大法则阐述于后:

  (一)反者道之动

  《老子》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王弼注解:「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

  王弼认为「下」对「高」而言,皆称为「反」,同样,「贱」对「贵」与「无」对「有」而言,皆称为「反」。老子提示我们应注意天地「周而复始」与「物极必反」之原理。笔者认为老子「反」一字具有两种涵义:第一为「相反」之义,老子第二章云:「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所谓「相反」具有相反相生相成之意。第二为「返」或「回来」之意。凡事物经过其极点,必定重新再来,「反」(同返)有如在春夏秋冬四季循环运行不息中,重新再来一次「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因此,「反」具有周而复始之永恒性意义。

  (二)弱者道之用

  老子的第二自然法则就是柔弱之运用。《老子》第四十章云:「弱者,道之用。」「弱」字是与「柔」通用。老子的「弱」并非「懦弱」,而是「柔弱」。它是一种有弹性,有机的调适作用。《老子》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国学培训: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道是以柔弱为其用,所以才能有生命活力。庄子天下篇:「坚则毁。」太坚强,太刚强必定毁灭。「坚强」必要有「柔弱」来加以调适,使万物达到和谐的境地。

  老子的人生哲学

  老子倡导的人生哲学,最高点便是和谐,平衡。《老子》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和」才是常道,才是自然法则的极致。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于知常道。他的人生智慧主要在突破世俗的成见及庸俗见解,把握真知灼见的智慧。他所谓「明」具有两种意义:一为「征明」,「征明」就是一种知微,洞察宇宙最微妙之处。譬如说,我们观赏树上开的花,通常只注意花朵的美丽,而忽略掉花朵之所以漂亮在于有根。它的根越稳固、扎实,则花朵就越丰满。但一般人只注意到看得到的「有限」之花朵而不注意到「视而不见」的树根。树根便是「本」,它是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它才是最重要的微妙之处;二为「袭明」,承袭「明」的道理,知「和」行事,则人便自然快乐。笔者提出三点来阐述老子的人生哲学,分述如下:

  (一)少私知足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老子并非主张愚民政策,而是使人民不投机取巧,少私寡欲,减少百姓的欲念,以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又云:「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知,常足矣。」(第四十六章)这指出人的过失往往在于他的贪得无厌,以免遭无妄之灾。

  (二)无为不争

  老子的「无为」是说顺其自然,依循自然法则而做事,而不是指「不做」(或「不为」)的意思。而老子所谓「有为」是指不应当做的事而偏要去做(即有妄心去做),违背自然法则。《老子》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是与「无不为」连用,因此,他所谓「无为」其实是无所不为的积极态度,所做的一切行事。就以曹操与刘备为例,曹操是刚愎自负,而刘备以「无事」应之,锋芒不毕露,终究战胜曹操。《老子》第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争」是不应得而偏要争取之。老子以水为喻,说明水之利物而居下,符合「居善地」之道唯有无为与不争才能合乎老子自然法则。

  (三)虚静归真

  《老子》第十六章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无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又云:「重为轻根,静为噪君。」凡是「自是」(自以为对)、「自伐」(自大)、「自矜」(自傲)均是「噪」的祸源,此时,唯有虚静归真才能克制之。

  应用之道

  老子的处世应用之道,可分下列三点扼要说明:

  (一)发挥慈俭朴实的精神:

  《老子》第六十一章:「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所谓「慈」就是一种赤子之心的爱心,「俭」就是纯朴、节俭。一个人如果常存有慈爱与节俭之心,才能蓄精积德,发挥大公无私的大勇,以便能淑世济人,善利万物。

  (二)虚怀若谷、谦卑和顺:

  虚静观察事理,老子要我们行为要收敛,不可锋头太健,以免带来后患无穷。《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又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内容莫非在阐述谦顺,方是处世之道。

  (三)以柔克刚,未雨绸缪:

  老子告诫吾人不要太顽强,不可树敌太多,应以慈惠的赤子之心等柔道方式,化敌为友,化解困难。《老子》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强调凡是应洞烛机先,「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又在第六十三章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他认为解决问题时,应由最简单处着手。而做大事亦应由小处着手。这就是老子所运用的高度智慧微明之道的应用。

  结语

  老子是一位有形上智慧的思想家,他仔细观察宇宙人生之法则而亲身体验出其人生哲学,以供后世之借镜。国学培训:他的人生哲学可说是一种体验的哲学(Die philosophie des Erlebnis),勗勉人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守弱」、「虚静」、「知微明」之道理,始能有益于自己,以便创造美好的未来,贡献社会与国家。

立即申请体验课程

×
您的职位

您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
×

恭喜,您已报名成功!
小蝉会安排专人尽快和您联系!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