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比颜回大二十一岁。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犷。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批评孔子最多的人,作为回报,他也是被孔子批评最多的人。国学智慧:孔子和子路的关系,介于兄弟和师徒之间。虽然在很多事情上,子路经常批评孔子,但孔子还是很喜欢他,对子路的评价很高,说他有治国安邦的才能。
孔子曾经高度评价子路,“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意思是,“自从子路做了我的学生,我就没有听到什么坏话”。这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子路凶猛异常武功高强,谁要是敢说孔子坏话,子路第一个冲上去,揍他个满面桃花开满地找牙。另一层的意思是,孔子有子路的约束,也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这样别人就不会说孔子的坏话了,也就听不到恶言恶语和风言风语了。所以,让这样一个同学做副班长,监管班级的纪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在《论语》中,子路是被提到最多的弟子。他性格耿直,有一说一从不含糊。他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敢于批评孔子的人。当孔子慌不择路要去做官时,子路批评;当孔子去见名声不好的南子时,子路批评,搞得孔子对天发誓;当孔子主张“正名”时,子路批评。反正,子路在重要问题上,不给老师面子,他是个有话就说、有意见就提的“直肠子”。
对子路,孔子是又爱又恨。所以子路也是孔子批评最多的人。虽然师徒二人常常吵架,但孔子很重视子路的意见,而子路对孔子,也是“一往情深”的崇拜。国学智慧:子路天真耿直,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孔子上课提问,子路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一点都不谦虚。而不像颜回那样“深藏功与名”,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总结陈词”。结果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子路老是被批评,而最后一个回答问题的颜回老是被表扬。
子路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喜和怒都表现在脸上。有一天,大概是对未来有点失望,孔子感慨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意思是,“我的理想实现不了时,我要驾着一叶小舟,移民海外。跟着我的,大概只有子路了吧”。国学智慧:子路一听喜出望外,看来自己是老师最喜欢的人,出国还要带上自己。于是脸上漾出自得的神色。孔子最看不惯不谦虚的人,马上一盆冷水泼下来:“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是,“子路啊,你也就是在勇猛这方面能胜过我,其他的没什么了不起”。
子路恰恰是把“勇”看成是自己的最大优势,有点不服气,问孔子“君子尚勇乎”?言外之意是,我就是一个崇尚勇敢的君子,有什么不好?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意思是,“君子以践行正义为最高行事准则,君子只有勇猛没有道义的话,则会成为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小人只有勇猛没有道义的话,那么就会成为杀人放火的强盗”。孔子告诫子路,不要炫耀武功高强,关键要提高道德修养。
子路看起来像张飞、李逵一样的粗人,其实子路的学习成绩优异,在孔子“十大优秀学生”排行榜上,子路是政事科的第二名,是个治国理政的人才。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做大国的国防部长。后来,子路在好几个地方都做过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
子路身上有侠客折骨为刀的精神,有君子一言九鼎的风骨。《论语》上说“子路无宿诺”,子路一旦许下诺言,不会让诺言过夜,而是马上就去做。因为这一点,老百姓都很信任子路,很少有人在他面前说假话。所以,子路在判决案件时,仅仅听一方的陈述,就可以明察秋毫了。
虽然孔子骂子路最多,但他把子路看成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子路是孔子的保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如果没有子路的贴身侍卫,估计孔子早就被人砍死了。国学智慧:子路是孔子的“先锋队”,在每次迷路时,孔子总会派子路去问路,就像唐僧老是派孙悟空出去一样。子路还是监督孔子的人,每次孔子有不安分的想法,子路马上跳出来表示反对,在子路的监督下,孔子少犯了很多错误,维护了“圣人”的形象。
子路与孔子互相批评,体现了师徒之间真正的友谊。子路批评孔子,是为了维护孔子的名誉;而孔子批评子路,是要提高子路的道德修养和学业水平,培养他的君子人格。国学智慧: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知识渊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和子路,已经超越了师徒关系,他们是互相理解、互相促进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