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国学培训:从管理的角度看,这段话蕴藏了老子哲学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谆谆告诫君王,依道而行,方能垂衣拱手而使天下太平。那么,老子认为的四重管理境界究竟是什么呢?下面让小编一一详细解读。
境界一:太上,不知有之。
释义: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
在老子的观念里,最好的统治者是“无为而治”的,君王隐身于背后,从来不干涉百姓的事情。百姓只知道有上面有个君王而已,从来不会有什么交际,个个依道而行,事情自然而然的推进。
如上所述,贤明的君王真的就是“无为”吗?什么也不用做吗?当然不是,在老子看来,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用做,而是要遵循规律,依道而行,不悖于道。
因此,贤明的君王在“无为”之前至少要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这套制度就是“道”,百姓依道而行,井然有序。此外,君王还应做三件事:一是不会因为个人欲望破坏制度叨扰百姓;二对于偏道者予以纠正,但适可而止;三则是“功成而不居”。
境界二:其次,亲而誉之。
释义: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
在这种境界里的君王,下面的百姓亲近他、爱他、尊敬他、称赞他。老子认为这是第二等的管理境界。国学培训:可能读者会疑惑,管理者可亲可敬,是下属的榜样,大家都爱戴他,怎么会只是第二等的境界呢?
这就需要和第一等境界相结合来理解,第一等的境界里统治者只需要制定好制度,下属正常工作就行,管理者不打扰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不用讨好管理者。而在第二等的管理境界里,管理者不再隐身背后,而是把自己当成下属的榜样,开始干涉下属的事务。“点拨”他们,“激励”他们,让下属按照管理者自己的意愿去做事。这时候管理者就是动力,下属是被动去做事。从团队成长和工作效率来看都不如第一种好。如此看来,两种境界高下立判。
在中国有很多创业公司,领导者是“带头大哥”,所有员工因为个人魅力跟随他,这就是很典型的第二种管理模式。领导者是标杆,个人风格就是企业文化。领导者不断激励大家,人情和谐温暖,团队很有战斗力,这种管理可圈可点。但这类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太过于依赖领导者的个人热情。领导者的任何波动,都会引起企业文化的动荡,进而引起企业经营的动荡,企业萎缩衰减,难以形成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
境界三:其次,畏之。
释义: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
在老子的观念中,第三等的君王是百姓特别害怕他,总是畏惧他,在君王的威势和权势下被迫顺从,不敢造次,维持脆弱的安定。现在也有很多这类管理者,特别威严,惩罚严苛,下属不敢犯错,团队缺乏创造力。当他在办公室的时候,所有员工都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看他,团队氛围很压抑。
这类企业靠领导者的威严,靠领导者对赏罚的掌握去推进公司文化的发展。威严压制生机,公司成员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团队犹如一潭死水。如果公司领导者总是提高自己的威严,不断地用“刑和法”的手段让大家害怕,大家虽然怕你,公司系统可以暂时运行,但是这个系统不是一个高效的系统,不是一个幸福的系统。老子评之为第三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不可取的。
境界四:其下,侮之。
释义:最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管理一般讲究“道、德、法”。道,即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等管理境界,管理者遵循规律运营团队,且不干涉团队成员,隐身背后;德,即第二等管理境界,管理者是榜样,各种品德外显,激励团队进步发展;法,即第三等管理境界,通过赏罚的严厉措施规范团队行为。当缺乏道、德的滋润,仅靠法来执行和运行,就会产生矛盾和积怨。如果道、德、法都没有的话,那么管理就进入了第四等境界——最糟糕的境地:被管理者轻蔑侮辱管理者。
历史上的隋炀帝就属于第四等管理者。在“道”的层面,隋炀帝昏庸无道,只为自己享受不为百姓谋福利。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在位十余年间征夫千万人次大兴土木,役死者过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在“德”的层面,隋炀帝荒淫无度,酗酒好色,为人所不齿。在“法”的层面,史书记载隋炀帝“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滥用法令,赏罚不公。道、德、法都做不到,其下侮之,所以隋炀帝最终众叛亲离,被自己的亲兵吊死,遗笑千古!
分享国学经典,学习古人智慧。《道德经》里的四重管理境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国学培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明德书院,卓越企业家国学智慧研修平台。通过与大家习阅这些国学经典,一起感受圣哲先贤思想和心灵的脉搏,助力个人和企业获得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