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见性成佛”是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把深奥的佛法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结合起来也是这本书的核心,下面明德书院为大家介绍这部经典里面的精华诗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关于所有的众生、现象以及道理圆融贯通、具足完备,一切情识都不关联,也不执著,最终修到一无所得的状态,这就称为最上乘。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实性既不断灭也没有常住状态,没有到来也没有离开,不在中间也不在内外,没有任何方位来形容;既不生存也不灭亡,与众相圆融不二,真实地存在着,没有迁移变化,称之为道。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胜负之心不断除,就会增添法执,执著在四相里。
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果心里有任何邪念,就会产生出罪恶的想法、行为;如果心里想着如何去做善事,则会产生出善意的想法、行为。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指本来就有的性,如来藏性、佛性。因此,一切的佛法都在自己的心里,为什么不用自我心中的顿悟来觉悟真实的佛性。
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静,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
顿渐的法门没有两个,心也是如此。所修行的佛道是清净,没有各种差异。虽然说其没有差异,但你们切勿执著于“观静”,也不要守着“空其心”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佛法全在一念之间,因此凡夫即是佛,烦恼就是菩提。前一个念头迷乱即为凡夫,后一个念头觉悟就是佛。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
众生如果能够觉悟到自身的佛性,那么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被掩盖或遮蔽了,佛也就成为众生。能够体悟自性的平等不二,没有差异,那么众生即是佛。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要知道,世间无论是愚迷无知的人或者是富有智慧的人,他们所具足的佛性并无差别;只是因为迷惑或开悟的不同,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分别。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
因为有守无常的心,所以佛说佛理是有常性的。不懂得佛所说的方便破执的教法,这就像在春池里捡到一块石头,没什么用处。
明德书院针对企业家提供国学研修与国学培训、推广服务,引导企业家将博大精深的国学智慧精髓和现代管理理念进行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具有人文底蕴的领导者。目前已开设的国学研修课程有《商业领袖国学班》,邀请一等学府国学大师,为企业家量身定制国学学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