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杨姓,字子居,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曾经推断,杨朱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人,只求为自己。其实几千年来,我们欠杨朱一个对不起,明德书院精选杨朱的名言名句,可以清晰看出他思想的脉络。
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有实际的不一定有名声,有名声的不一定有实际。名声这东西,其实是虚伪的。古代哲学家都喜欢讲名实之辩,这段话也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
万物所不同的是生存,所相同的是死亡。生存就有贤有愚、有贵有贱,这是不同的;死亡就有腐烂发臭、消失灭亡,这是相同的。这和庄子的齐物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缩小到一点上来看,其实万事万物都是一样的,生与死相同,荣华富贵和贫贱悲哀也一样。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人人都不损害自己的一根毫毛,人人都不为天下人谋利益,天下就太平了。这是杨朱思想的核心。杨朱的“为我”是建立在不损人利己理想的基础上的“贵己”和“重生”。在杨朱看来,没有什么比生命的健全和精神的自在更可贵了,滔天的富贵、熏人的权势,在自由的生命面前不值一提。杨朱的利己主义,只求生命的自足、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安宁,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照此理想,天下也就平安无事了。
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准备做大事的不拘泥于细小之处,要成就大事的不在意那些小事。杨朱大概是个很粗疏阔大的人,这个思想和道家老子的思想是相反的,老子认为成大事者必作于细,而杨朱认为,做大事就不要把小事放在心上。其实,这两种 思想都有道理,对我们的人生都有启发。
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我有也,既有,不得而去之。
身体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出生了,就不能不保全它。外物也不是我所有的,既然存在着,便不能抛弃它。这句话其实体现了杨朱学派贵生的思想,把身体看成是重于一切的。
相怜之道,非难情也,勤能使逸,饥能使饱,寒能使温,穷能使达也。
互相怜爱的方法,不仅仅在于感情,累了能使他安逸,饿了能使他吃饱,冷了能使他温暖,穷了能使他发达。谁说杨朱是极端自私主义者,这段话和儒家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利出者实及,怨柱者害来。
把利益给出去,就会有实惠回来。把怨恨给出去,就会有祸害回来。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做善行而能去掉做善事的想法,到哪里不受人的欢迎呢?这个思想其实与孟子的由仁义行而非行仁义的思想极为相近,就是把做善事当成一种价值,一种手段,而不是功利的目的。
杨朱的思想可能更贴近于现今社会,只有先把自己过的好,才能有能力让别人也过得好,国学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学习的地方,明德书院是一家专注于企业家国学研修与国学培训、推广的平台,旨在通过传承数千年的国学智慧精髓与先哲们的思想,结合现代企业管理需求,全面提升企业家的软实力,提升企业家的人文素养与人生智慧。从而培养出一批兼具东方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卓越企业领袖,帮助企业家获得身心自由,提升人生幸福指数,最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