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有人说“道”是所有事物的运行轨迹,也有人说是所有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中华上下五千年国学流派诸多,基本每一流派对道的理解都不太一样,今天明德书院带大家来分享一下“儒家”和“道家”:对道都有何种理解?
儒家、道家都讲“道”,并且把它作为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范畴。老子讲“道”,还讲“自然”“无”“无名”,它们与“道”一起构成了老子哲学中的最高范畴。孔子讲的“道”含义较为宽泛——“吾道一以贯之”“道之将行”“天下有道”“无道”……
道家之道重自然天道。道家认为,“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如其所言:“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章》)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显然,道家把“道”看成万物之宗,天下之母,也看作是隐藏在事物背后,作为事物存在的一种根据。
同时,道家又讲道的超语言,超形象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为大。”(《老子·第二十五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可见,此时的“道”无行无迹,玄之又玄,妙不可言。总之,老庄之“道”论已经不仅仅是自然本身,而是上升到一种宇宙的精神和规律,更有甚者是一种本体的虚无和混沌,它的典型特征是自由、本真、素朴。
尤为重要的是,在老庄看来,“道”的运作变化又具有对立转化,返本复初的特性,如同自然一样。也正是在“有无相生”“无为而无不为”的辨证思维主导下,老庄主张守弱、贵无、尚虚。
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重点放在了“人道”,即强调人的社会性,或曰“社会之道”。这与“夫子”进行“仁德”教化的身份是完全相符的。孔子对他心目中的“道”有过不少的考察与言说,其中比较典型而有必要阐发的可列出以下几条: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篇)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秦伯篇)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公冶长篇)
“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篇)
在《述而篇》的那四句里,孔子将“道”首先提出来,并且与“德、仁、艺”三项并列而论。“据、依、游”三者说的显然是人的生存状态,其内容比较具体。如果再联系《卫灵公篇》“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两句来看,君子所“谋”的“道”是指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而“忧道”则是对理想是否能够实现的关切。在他看来,一旦“志于道”,便不能把物质的境遇看得过重。
《泰伯篇》一段,孔子不仅陈述了自己的理想政治,而且表明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政治的决绝态度。这个政治理想如果行不通,夫子只有两条出路。要么“乘桴浮于海”,到海外漂流;要么如他所强调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认定,只要把握了人生的理想,即使生命终结了也没有任何遗憾。其维护理想甚于爱惜生命,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宽广胸怀和内心世界得以充分的彰显。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道”总是关乎人自身的存在。所以总的来说,道家更强调对“自然人”之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儒家更注重对“社会人”之素质完善的全面教导。
道,为中华民族独有的哲学思想,对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明德书院《商业领袖国学培训班》以【明道优术,德行天下】为院训,旨在通过传承数千年的国学智慧精髓和先哲们的思想,结合现代企业需求,全面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提升企业家的人文素养与人生智慧,培养一批兼具东方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理念的卓越企业领袖,帮助企业家获得身心自由、提升人生的幸福指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商业文明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