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弟子就是子贡(即:端木赐,子贡是他的字)。他是孔子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曾任鲁国、卫国之相。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弟子,“端木遗风”就是指由子贡传下来的诚信为商风气,他还被誉为“儒商始祖”。
为老师服丧6年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去世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只有子贡在孔子墓旁盖了几间房,守了整整六年墓。足见他们师徒情深,子贡也堪称中华尊师孝道楷模。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
子贡并不是只会在老师去世之后才知尽孝道,孔子在世之时子贡也是处处维护他的声名。
齐景公问子贡:“您拜谁为师?”
子贡回答说:“我拜孔子为师。”
齐景公问:“孔子贤德吗?”
子贡回答说:“贤德。”
齐景公问:“他怎么贤德?”
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齐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德,却不知道他哪里贤德,这又是怎么回事?”
子贡回答说:“(这就像)人都说天很高,而且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人都知道天很高。(可是)天到底有多高呢?却都说不知道。这就是我之所以认为孔子很贤德,却不知道他到底有多贤德的原因。”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师谁?”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齐景公于公元前490年去世,孔子与公元前479年去世,齐景公离世时间早于孔子,故而可判定此段对话发生在孔子生前。另:这段对话记载在《说苑》里,《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汉代刘向编纂。)
学习要持有的态度与礼数
在学习的过程中,子贡尽管多受孔子批评,但子贡知道孔子的批评并无恶意,仍会以各种方式接近孔子,力图使自己有所长进。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回忆自己求学的经历时也曾说“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有时遇到老师的训斥,他的态度就更加恭敬,礼数也愈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来争辩;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就又去请教。有了这种学习的态度、礼数,天分再低也会取得一番成就了。
话说回来,归根结底,子贡对孔子的学问和人格是极其崇敬的。子贡曾叹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出自《论语·公治长》,大意是孔子整理的诗书文章(《诗》《书》《礼》《易》《乐》《春秋》)相对好理解一点,耳闻目见就能学得来,而孔子讲的人性和天道的知识,是不能轻易学会的,要去深刻地思考和领悟才行。)
孔子流亡的时候,曾说:“予欲无言。”子贡马上诚恳地讲道:“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出自《论语·阳货》,孔子说他不想说话了,子贡诚恳地说如果您不说话,那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
可见子贡对孔子的景仰之情。
有些东西几千年来真的没怎么变化,像孔子如此圣贤之人,在去世之后也会遭受种种妄论。《论语·子张》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事情,比如叔孙武叔曾用种种方式诋毁孔子,但子贡正告他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大意:这样诋毁孔子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会显示出他自己的不自量力罢了!”)
事实上孔子生前就对这种状况给出了极具语言穿透力的回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腾达之后不忘师
司马迁在《史记·货列殖传》中断言道:子赣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扬于天下者,自贡先后之也。
司马迁说子贡跟着孔子学习,之后返回卫国并担任官职,在曹鲁之间贱买贵卖,经商致富,七十个高徒中,子贡是最富有的。另一名弟子原宪穷得连槽糠都吃不上,困居在陋巷之中。子贡却车马连接,喧闹显赫,四匹马架一辆车。他用丝绸货物结交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没有不以平等之礼相待的。孔子能够名扬天下,离不开子贡的身份光环加成啊。
重塑国人民族自信,传承中华历史文脉
往大了讲: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即,国家要振兴,必须尊敬老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
往小了讲:
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即,品德高尚的人懂得敬重老师、和善地对待朋友。
以尊师重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精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只待我们后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潜心研修,假以时日,学有所成,再凭借自己的影响力或借助实力平台将其发扬光大。而且一旦投入行动中去就会发现,明德书院认为这种“重塑国人民族自信,传承中华历史文脉”的参与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不是任何其他物质性回报所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