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20898

国学商道课程
用国学智慧经营企业

修心开智明商道,齐家治企传基业

关闭
立即预约学习顾问
提交报名信息

报名成功即赠送「明德书院专属定制国学十二子」书籍一套

首页 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故事(第三、四章)

来源:明德书院 作者: 日期:2018-07-16 10:40:11

  很多人都听说过《道德经》,至于它到底讲了什么,千百年来,不同的人都能给出不同的解释。这也正是它流传至今的意义所在。而且它所蕴含的道理具有普适性,所以这里继续由明德书院以“原文+释义+解析+故事”的形式与大家分享第三、四章的内容。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故事(第三、四章)

  第三章:圣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川,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义:

  不崇尚贤能,不分高低贵贱,民众就没有攀比、争夺的目标和基础;

  不炫耀能够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就不会使人民的心思迷乱。

  因此,圣人治理人民采取的方式是:净化自己的内心,满足自已的基本生存需要;弱化自已的欲求,强健自已的体魄。

  总是让人民没有心机、没有贪欲,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不敢肆意妄为。这样一来,用“无为”的方式来治理,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开出了治理社会的一剂良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出现过分的争名夺利、偷盗、贪得无厌等不良现象,是由于当权者过分重视贤才,过分重视物欲。

  老子提出领导者要想做到“安民”,必须自己能保持内心的清净,削减过分欲求,专注于自我身体健康、基本生存,不瞎折腾。

  故事:

  “为无为,则无不治”在后世成为治国利民的重要策略思想。无为治国就是国君不妄加干涉百姓的生活与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故事(第三、四章)

 

  “萧规曹随”开启了历史上无为而治的先河。曹参对萧何制定的各项法制尊而守之,顺其自然,体现了无为的态度。然而就是这种无为的态度,却使得当时西汉国力渐盛。“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è代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顜xū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何设立的法规,就像画一样清楚明白;曹参接任后,遵守而不偏移,因为施政清浄,人民得以安宁欢喜)”。萧规曹随也成为了一段佳话。

  具体表现为:

  节欲崇俭。减轻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让老百姓充分的休养生息;汉文帝带头崇尚节俭。

  约法省禁。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力求法令简约,刑网宽疏。

  以守为攻。起初因无为而治一些诸侯王有了一定实力。统治者对此一再忍让。文帝在对待南越王与吴王时以德报怨,起到中央与地方矛盾缓和的效果。

  以静制动。反抗匈奴保持限度,不做大举进攻。

  如此种种,都表现出汉初统治者并未大加干预政治经济。

  汉初的无为而治,确实取得一定成效。

  到汉武帝即位之时,“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从汉朝初年到汉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国家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如果没有遇上水旱灾害,家家户户都能丰衣足食,政府的粮仓装满粮食,府库的金钱有了多余。京城的钱积累到了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烂了以致无法计数。太仓的粟米一年一年的堆积,已经溢到了外面,腐烂而不能食用了。

  可以说,这是无为而治带来的成果。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故事(第三、四章)

 

  第四章:和同光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义:

  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多么渊深啊!它仿佛是万物的主宰。它挫去锐气,解开纷杂,收敛光芒,混同尘埃。它是那样的无形无象,若存若亡。“我”不知它是何物所生,但在上帝出现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解析:

  在这里首先要了解“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

  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

  如果了解道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生生不已,永无休止,像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的功能一样,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地若存若亡于其间。

  故事:

《道德经》原文+译文+解析+故事(第三、四章)

  郭子仪年八十五而善终。他所提拔的部下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皆为将相。八子七婿,皆贵显于当代。以下两则故事都是郭子仪自然合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写照。

  监军太监鱼朝思曾经派人暗地挖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唐代宗大历四年的春天,郭子仪奉命入朝。代宗也为了这件事,特别吊唁慰问。郭子仪却哭着说:我在外面带兵打仗,士兵们破坏别人的坟墓,也无法完全照顾得到,现在我父亲的坟墓被人挖了,这是报应,不必怪人。

  鱼朝思暗暗敬佩,便来邀请他同游章敬寺,表示尊敬和友好。这个时候的宰相元载,怕鱼朝思拉拢郭子仪,便派人秘密通知郭子仪,说鱼朝思将对他不利。

  郭子仪的门下将士,听到这个消息,极力主张要带一批武装卫队去赴约。

  郭子仪却毅然决定不听这些谣传,只带了几个必要的家童赴会。他对部将们说:“我是国家的大臣,他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来害我。假使受皇帝的密令要对付我,你们怎么可以反抗呢?”

  就这样他到了章敬寺,鱼朝思看见他身边家童的神情,就非常奇怪地问他有什么事。于是郭子仪告诉他外面有这样的谣传,所以自己只带了几个家童过来,如果真有其事,免得你动手时,还要煞费苦心地布置一番。

  他这样的坦然说明,感动得鱼朝恩掉下了眼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如果不是像郭令公您这样宽厚待人的人,这种谣言,怎么可能不让人起疑心的!”

  还有一个发生在郭子仪晚年的故事。

  唐史《奸臣传》上有一名叫卢杞的宰相,在他还没有成名时曾拜访已经退休的郭子仪。

  拜访的消息一传到郭子仪耳朵里,郭子仪就立刻令家中所有歌伎女眷退回屏风后面藏起来,千万不能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卢杞知道了。

  郭子仪很重视与卢杞接见并攀谈许久。卢杞离去之后,家眷们问郭子仪此举何故。郭子仪说:“卢杞很有才干,但心胸狭窄,睚眦必报。长相又不好看,半边脸是青的,好像庙里的鬼怪。女人们最爱笑,不管什么原因只要他看到有人在他身边笑,就会以为在笑他的半边蓝脸这个缺陷,让他记恨在心不怕,要命的是他要是一旦得志,你们和我的儿孙,没有一个能活得成了!”

  不久卢杞果然做了宰相,凡是过去有人嘲笑过、看不起、得罪过他的,一律没有逃脱杀身、灭门的冤报。

  但他对郭子仪始终敬重。郭家即便有些不合法的事情,他也会曲予保全。他认为郭令公非常重视他,这算是对郭子仪回报知遇感恩吧。

立即申请体验课程

×
您的职位

您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
×

恭喜,您已报名成功!
小蝉会安排专人尽快和您联系!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