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20898

国学商道课程
用国学智慧经营企业

修心开智明商道,齐家治企传基业

关闭
立即预约学习顾问
提交报名信息

报名成功即赠送「明德书院专属定制国学十二子」书籍一套

首页 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明德书院: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来源:明德书院 作者: 日期:2018-07-16 10:02:49

  明德书院:孔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他一生读过许多书,写过许多书,教过许多书,在当时,没有谁的学问能超过他。然而,到了中年以后,他却想从头学《周易》,他说学《易》,就可以不犯什么错误了。(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因为反复研读周易,把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都弄断好多次,故给后人留下了形容勤奋学习的成语——“韦编三绝”。

  五十岁的孔子通过研究生生不已的《易》,对天命之纯完全吃透,实现了天道性命的贯通、天道人道的冥合,逐渐达至“耳顺”乃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回忆一下孔子在学成之前的经历:

  《左传》记载孔子五十岁时在鲁国见到了《易象》。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矣。”(昭公二年)

  由韩宣子所言可以看出,《易象》为周公阐释《周易》的书,主要是发扬了他的敬德理念,这就很容易与仰慕周公、重德务德的孔子产生共鸣。

  《四库全书》曾以“推天道以明人事”概括《周易》的特征(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而孔子本人的思想性格,对万物背后的统一规律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这也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所必不可少的。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予一以贯之”(《卫灵公》)。他在《述而》中对“举一反三”的强调,也体现着类似的精神向度。孔子的“一贯之道”究竟是什么?曾子认为是忠恕之道(《里仁》)。如果就人道而言,这或许不错;但是,如果以此概括孔子为学的全体,似乎并不可以。因此,与曾子的对话很可能发生在孔子晚年好《易》之前。如此不谋而合,当他发现真正的《易》之精髓时自然会沉浸其中。

  孔子迷上《易》后,他的弟子对此颇有微词。子贡对孔子说您老人家现在如此沉溺学《易》岂不是有违往日对我们的教诲?

  对此,孔子解释说道:“察其要者,不诡其福——自己好《易》并不是安于卜筮之用,与之对应的是世人对《易》的理解多停留在它最次要的功用上。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它的“要”。这里的“要”,即德义。摆脱占筮的形式,以德义的角度对《易》的卦乂辞进行创造性的解释

  孔子五十岁开始学《易》,经过一个漫长的探索、领悟过程,十余年上下求索的学《易》、研《易》,六十八岁自卫国回到鲁国后更是“居则在席、行则在囊”,才逐渐晚而喜之、老而好之。

已经50岁的孔子,为何还要从头学《周易》?

  孔子对《易》的态度由早年时只知其名、未得其实,到五十岁时开始学《易》、好《易》再到喜《易》(太史公曰:“盖孔子晚而喜《易》——《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这个转变历程与孔子厘定的学问三层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如出一辙,这句话虽不一定是对自己易学心路的完全摹写,但从他对的易学态度的转变来看,这句话的内涵还是有所体现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早年的孔子对《易》只知其名,不知其实,后尝尽人间冷暖与世事无常后,才于偶然间得知学习《易经》之要的重要性。

  圣人如此,圣人经历也已昭昭在册,后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鉴之呢?

立即申请体验课程

×
您的职位

您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
×

恭喜,您已报名成功!
小蝉会安排专人尽快和您联系!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