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被誉为中国谋略第一书,智慧之禁果,治人之兵法,成功之操典。作者黄石公,秦末大智者。相传,《素书》是其隐居在邳州(江苏徐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时所作。
《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这样一本薄薄的书,却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书中语言高度精炼,字字珠玑,句句名言。书中内容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分析恰到好处。若能参透书中道理,肯定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
相传黄石公三试张良后将此书传授。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平定江山。两千多年来,《素书》中的智慧持续不断地帮助了各界人士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
刘备对“慢其所敬者凶”的领悟。
慢其所敬者凶。
出自《素书》遵义章。
大意是聪明者绝不会怠慢身边的人,特别是自己有所敬仰的人,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于己于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逢庙烧香,见佛磕头,这是在古代很流行的处世准则。一方面,这是出于礼数,出于自己的德行修养;另一方面,因为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万一冒犯了深藏不露的人……
作为领导者来讲,要时时给人以“礼贤下士”的感觉。
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人们谈论三国时常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天时;孙权雄踞江东,占了地利;刘备既无天时也无地利,靠的是人和。
确实如此。论个人才干,刘备并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并不突出,但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靠的不是个人才干,而是得益于众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围,如诸葛亮、庞统、徐庶、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
不过在他遇到诸葛亮之前,也是颠沛流离,以待天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刘备凭借礼贤下士的精神和求贤若渴的态度成功请得诸葛亮出山。
刘备得到诸葛亮就如鱼儿得水。诸葛亮也为其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博望烧屯、火烧新野、屡败曹操、舌战群濡、联吴抗曹、赤壁大捷奠定三国鼎立局势……
可以说,在极大程度上,刘备礼贤下士的做法,无形之中起到了一种“形象塑造”的作用。如果刘备不礼贤下士,没有由此形成自我形象的良性传播,后来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才投到他的门下,助他成就那值得一生都为之奋斗的伟业。
像刘备那样做到将各有所长的贤能之人请到自己的身边,需要给给各种各样的贤才以必要的尊重,放得下自己的架子,以谦卑的姿态为这些人“服务”。一旦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所感召的不仅是这一个对象,还有得知此事的其他贤才。如此一来,把事业做大做强也就有了保证。
胡雪岩的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译释: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台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样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绕身。
胡雪岩精于生财之道,他注重“招牌”“做面子”“讲信用”。广罗人才,经营靠山;施财扬名,广结人缘。这些措施,就是他的生财之道,而且也确实行之有效。
比如他在创办自己的药店“胡庆余堂”之初,策划的那几条措施:
三伏酷热之时向路人散丹施药,以助解暑,丹药免费,但包装上者必须印上“胡庆余堂”四个宇。正值镇压太平天国之际,“胡庆余堂”开发并炮制大昌避疫祛病和治疗刀伤剑创的膏丹丸散,廉价供应朝廷军队使用。
用现代经营眼光来看,这些措施具有极好的扩大声誉、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开拓商品市场、建立商事信用的作用。正是靠了这些措施,胡庆余堂从开办之初就站稳了脚跟,很快成为辐射全国的一流药店,且历数十年而不衰,而胡庆余堂的品牌形象对胡雪岩的其他生意如钱庄、丝茶、当铺等的经营,也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在谈到借钱给米商时,他说要弄清楚,米商的米是运到什么地方去。“到不曾失守的地方去,我可以借给他。如果是运到‘太平军’那里,这笔生意就不能做。我可以帮助朝廷但不能帮助‘太平军’”。
胡雪岩通过帮助朝廷而赚钱,自然是从正路赚钱,太平军当时属于“逆贼”,帮助他们就是“附逆”,由此去赚钱,自然不是从正路赚钱。违背了这一大原则,即使获利再大,也不能做,这种在“关键时刻”塑人设、树形象的做法对今天企业的经营来说是相当值得借鉴的。
可以说,《素书》中每一条智慧都能让有缘者受益终身。这里先说这么多,希望大家在初步了解之后,可以再根据自身偏好或是经营需求,来判断是否需要选择一个值得信赖的平台进行深入学习,欢迎留言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