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国科学家宣布探测到了中子星引力波时间及电磁对应体。相关分析称此次引力波新发现意义非比寻常,科学家通过引力波信号的相关数据将能够进一步了解黑洞和中子星等天体的起源、特性。
对普通人来说,虽无法进一步看懂这背后的意义与门道,但要知道“地球虽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却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因此,这对我们始终保持探索发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态度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我们中国又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尧帝时代,中国古人就开始了有组织的天文观测活动,并在公元前5世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发展出以28星宿和北极为基准的迟到天文坐标系统,创制了圭表、漏壶、浑仪、简仪和水运气象台等天文仪器。在当前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发展出了独具哲理的宇宙观。包括无限宇宙的概念,天地结构模型、宇宙的生成演化和天人关系。
时空统一和天人合一
战国末年的尸佼,对宇宙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东汉张衡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灵宪》)的无限宇宙概念。意指人类观测到的天体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
中国古代先哲把“究天人之际”作为重要的思考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观。他有两个重要推论:“推天道以明人事”和“天人感应论。前者以道家为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者又沿着意志感应论和自然感应论两个方向发展。
天地结构学说
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相继出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等三大学说。
盖天说
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对绘制星图、测量天地坐标起到一定作用。汉代著名的“盖图”大概就按此远离绘制的。
浑天说
浑天说出现于汉代。张衡《浑天仪注》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即天像鸡蛋一样充满水,天的形状如鸡蛋一样,是椭圆的,大地就像鸡蛋中的蛋黄浮在天中。
宣夜说
宣夜说认为 “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但却启发人们对宇宙本和天体演化的认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儒家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文学家也多是有着儒学的背景。
很多人都知道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第七位,是一名数学家。殊不知他还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编制《大明历》时,是把《春秋》《尚书》《大戴礼记·夏小正》等儒家经典中有关天文学的内容当做重要研究依据和参考资料的。
所著《梦溪笔谈》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学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他的科学研究与儒家文化也有这密切关系。他幼时接受正统儒学教育,受孟子影响较大,故而也给后人留下了关于自己解读孟子的著作——《孟子解》。
在天文仪器制造和天文观测方面成就突出。所编制的《授时历》堪称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但鲜为人知的是在编制《授时历》的过程中,王恂、许衡、张文谦、杨恭懿等人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几位在儒学方面还都是深有造诣的学者呢。在刚开始编制历法时,王恂就推荐当时著名的理学家许衡参与工作,可见理学对于天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理学是对隋唐以后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一种强有力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