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9年完成,涵盖16朝1362年历史,被誉为“帝王教科书”;
记录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事件,作为历史借鉴;
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称每读都获益匪浅;
在管理企业、参与竞争、识人用人等方面给予后人诸多启示,历代王侯将相、各界要人、文人骚客均争读不止;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在浩瀚的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了不同朝代的熔炼,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因此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团队、部门、企业的管理用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借鉴和启发。
一、企业用人
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就人才招募问郭槐,
郭槐讲:“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求购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你还买,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千匹千里马。现在大王你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槐开始,比我贤良的人,就会不远万里前来的”。
于是燕昭王为郭槐翻建府第,尊为老师。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也是求贤若渴。但是没有找到招揽人才的方法。如果企业能够向燕昭王对待郭槐一样,那么何愁像乐毅,剧辛这样的人不来投呢?
二、企业文化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看《隋炀帝集》,思想深奥,知识广博,觉得知道他应该是尧舜一类的人,而不是桀纣一类的人,然而为什么他做事往往相反呢?”
魏征回答说:“他嘴上说着尧舜之言,做事却像桀纣一样,自己不反省,最终导致了失败。”
后来,有大臣上奏请唐太宗做《文集》,唐太宗说:“我发布的命令,有益于人民的,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足为不朽。如果没有益处,做了《文集》又能怎样?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如果不行德政,做文章又有什么意思!”
唐太宗知道光说是没有用的,别人不是看你说的多好,而是看你做得多好。
那么我们企业的“文化手册”,是否有一点点像《隋炀帝集》呢?
三、领导职责
一次,文侯请自己的谋士田子方喝酒,文侯忽然对旁边敲击编钟的乐师说:“钟声的音阶有问题,左边的偏高了。”田子方笑了。
文侯问:“笑什么?我说错了么?”
子方说:“我听说,领导者明白如何挑选乐官,但不明白如何挑选乐师。现在您对乐师很有感觉,我怕您对乐官反而没了感觉。”
文侯说:“说的对。”
领导者的职责是掌握大方向,然后设职任人,制定好游戏规则就是了,过于干涉下属的工作,一切就乱套了。而且自己也会疲于奔命,反而对重大的事情不能顾及。
四、诚信经营
商鞅担心自己的变法百姓不完全信服,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根三丈高的木杆,贴出告示说,“谁能把木杆移到北门,奖赏十金”。
百姓或以为开玩笑或以为神经有毛病,无人搭理。
商鞅又贴出告示,“赏金涨到五十金”。
于是就有一个人将木杆从南门移到了北门,商鞅当时就给了他五十金,接着就公布了自己的法令。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如果坚持一个信字,你的朋友也会出奇的多。
尤其是作为团队的领导人,令行却不能禁止,与日常点滴的信用流失不无关系。
五、执行管理
商鞅变法实施了一年,百姓前往咸阳来申诉新法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令。
商鞅说:“法令不能推行,就在于上层人犯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可以刑罚。”
于是处罚了太子傅公子虔,并按照刑罚规定在太子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
第二天,秦国再也没人来抱怨新法。
新法推行十年,秦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兴奋于为国作战,而不敢在私下打架。当初申诉的百姓,也有来称赞新法的便利的了。
商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新法实施的人,把他们全部迁移到边疆。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了。”
一支不能令行禁止的队伍肯定也不会有持续的成绩。你的团队如果有幸真的做到了,看起来也许有些呆板,但它的确能让公司最后执行能力极强,成就大事。
总之,《资治通鉴》的核心是讲国家的兴衰、治乱,权力政治,管理和用人识人的艺术,对我们今天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就像曾国藩说的:“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忠至当,开拓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