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820898

国学商道课程
用国学智慧经营企业

修心开智明商道,齐家治企传基业

关闭
立即预约学习顾问
提交报名信息

报名成功即赠送「明德书院专属定制国学十二子」书籍一套

首页 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同学们坐好!准备上课啦!

来源:明德书院 作者: 日期:2018-07-10 14:23:45

  同学们好,我是新来的国学老师——李老师。

  今后明德书院-国学培训班课程将每天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国学。

  今天是星期二,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官方教科书

  和科举考试的必修书——《大学》。

  大家把书翻开第一页!我们先一起朗读一下原文: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发扬高尚的品德,在引导、教化人民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确目标所在才能够意志坚定,意志坚定才能够镇静不焦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思虑周全,思虑周全才能有所收获。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间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上面是《大学》的《经一章》,后面几章是对这一章的进一步论述,可见此章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都能熟读甚至背诵下来!反复拼读,多多思考,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一章 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美好的,但后天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导致了品性和德性方面的差异。

  我们要积极去发扬与生具来的善,对朋友真诚,对师长尊敬,

  对父母孝顺,对难者的帮助等等……

  遇到恶人的时候,不要以暴制暴,要有包容心态,胸怀要宽广。

  第二章 新民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要每日审视自己,不断弃旧图新。及时改正自己的问题,每一天都用一个新的心态、新的自己来面对新的生活。虽然我们可能每天都要做重复的枯燥的工作,但是是要用新的心态去看待,就能发现许多趣味,是生活丰富美好。

  第三章 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人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应该做的是什么,而不是漫无目的,随波逐流。当物之急,就是要从各种诱惑中挣脱出来,找准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发挥自己潜能的位置和角色,即知其所止,然后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四章 本末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本末倒置的例子,比如学习,学知识从而获得运用的能力才是本,而考试只是一种检测的手段,是末,可许多人去本末倒置了。相比来说,西方的教育可能更注重“本”的培养,可能也是为什么留学热的原因之一。

  第五章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掩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格就是推究的意思,致就是了解,通过推究表象的事物来了解知识,换言之,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学是没有用的,学以致用才有用。

  第六章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第一,慎独。时刻保持自己良好的品性,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做到人前真诚,人后也真诚。

  第二,不自欺。永远不要为不追求卓越找借口和理由,问问自己的真实感受,决定好该怎么走,而不是被外界所左右!

  第七章 正心修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保持平和的态度,有德不执德,有功不居功,在任何时空点都能守正身神,守身如玉,放弃该放弃的,守住该守住的,切实做到处己超然,处人蔼然,遇辱春然,受荣淡然,明如镜、清如风、淡如水,达到“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清白。

  第八章 修身齐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人更是有理性的动物。要做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要知道它的不足,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要知道它的长处。

  第九章 齐家治国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要以身作则,想要别人怎么样,自己先要做到位。一个时常作恶的人又怎么教别人向善呢?

  第十章 治国平天下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为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瑁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最后一段的感悟是老师今天留的作业哦!希望同学们仔细品读,结合全文的精神写出自己的看法。写在评论中哦~老师会挑选写得好的同学上电视的!

  好的!明德书院国学培训班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课!

立即申请体验课程

×
您的职位

您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
×

恭喜,您已报名成功!
小蝉会安排专人尽快和您联系!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