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并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
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
曾国藩亦曾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中,《资治通鉴》可谓集各方精粹之大成,其内容包括政治权力之谋、治国富民之策、疆场竞斗之计、用人驭臣之术、陪君伴王之诀、处世交友之道。所以无论是政界领袖,还是企业巨子,商林富豪,或是文化学人,都从其中汲取了相当丰富的精神养料。
汉代王充在《论衡实知》中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人的天赋确实有高有低,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都是因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知识,不请教发问更不会有所认识。
不错的,明德书院的一期同学已然在为此行动。2018年6月14日-15日,书院一期同学在浙江杭州如期参加博学书院主办的《资治通鉴与商业智慧》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从魏文侯故事领略优秀领导者的五大素质、从商鞅变法看经营得失、从楚汉相争学用人之道、从昌邑王废立始末看人生百态、说话的艺术、成功三要素、公关能力等等。
另外值得详述的是姜鹏教授结合史实讲授的“三大法宝论”——司马光说:“臣闻致治之道无它,在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作为领导人,想要带好队伍,并没有什么复杂方法,就在于:第一,为每个岗位挑选合适的人,并能让他们专于职守;第二,对于做得好的人,一定要给予合适的奖赏;第三,对于做得不好的人,一定要给予必要的惩罚。难怪备受各位企业家同学“好学而不贰”。
明人王襞(bì)在其著作《语录遗略》中说到:“草木之生也,必由春阳以嘘其荣;君子之贤也,必由师友以长其德。”说草木的生长,一定是由于春天和煦的阳光催发了它们的生机;君子的贤良,一定是由于老师和朋友帮助他提高了道德修养。
各位同学通过不断在博学书院-国学培训班课程学习,这种感受正愈加明显。也正因如此,同学之间才有话可言、有心以倾、佳遇共享。每一张合照、每一位同学的笑容里,是不是自有答案了?
虽说“暗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同学们更应相信“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毕竟,7月28日-29日,在红色圣地——贵州遵义,在明德书院-商业领袖班《货殖列传》之商贾传奇课堂之上,我们很快,又将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