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俞敏洪刷屏了。
俞敏洪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且留下这样一句话,“教培时代结束了,新东方把崭新的课桌椅,捐献给了乡村学校,已经捐献了近8万套。”

01
退场时保留多少体面,返场时就有多少掌声
在“双减”政策下,新东方将退租1500个教学点,却留下了一批崭新的桌椅。这些桌椅,每套市场价大约六七百元,总价粗估有5000万。

图为学生在搬新的桌椅
照理说,8万套课桌椅都是新东方的财产,即使新东方不做了,转手卖掉也能赚不少钱,弥补损失。但俞敏洪没有选择这样做,而是把这些课桌椅配置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乡村学校。

学生们在教室用新的课桌椅学习
这种体面的退场方式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和称赞,也显露了一个企业家的格局和胸襟。
俞敏洪曾在多种场合公开宣称:
“ 新东方如果倒闭了,必须做到两件事。第一,必须退还所有学生的费用;第二,必须结清所有老师和员工的工资。新东方不拖欠人一分钱。”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需要尊重常识,守住底线。
但在善后方面,俞敏洪做到了他之前所说的、所承诺的:
结清了所有员工工资;宣布“无条件按比例退款”,无条件给予学员退费。对于已开课学生的退费要求,按照已完成课时扣除相应学费,其余全部无条件退费。
要想获得成功,即守住自己心中“信”的守则,心中也要充满“善念”,即关心自己,也关心别人。要做符合人性的事情,包括对社会作出有贡献和发展的事情。
02
人生低处,方见格局
俞敏洪近日在直播中透露将会成立一个大型农业平台,通过直播带货帮助农产品销售,支持乡村振兴农业。他是从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如今事业又回归农业。

另外,他介绍自己大量时间读了不少关于苏东坡的书。他认为苏东坡确实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苏东坡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豁达、潇洒、宠辱不惊,值得自己学习。
苏东坡为官四十四载,三次被贬。无论被贬谪到哪个地方,即便身处蛮荒,事业受挫,都能让自己快乐悠然。

公元1079年4月,四十二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本是例行公事,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苏东坡作为大诗人,就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文章中出现了“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自嘲的语句。
意思是说自己已经年老了,不能跟朝廷里新提拔的年轻人比。然而,这几句短短的话语被别有用心之人断章取义,给苏东坡扣上了“讽刺朝政,莽撞无礼,对皇上不忠”等罪名。
后来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这是苏东坡过得最糟糕的一个新年。

宋哲宗元年,苏东坡从兵部尚书位置,被贬到岭南(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英州太守。在中原人看来,那种地方遍地都是瘴疠之气,没法住人。苏东坡成为宋朝第一个被流放到岭南的人,他此时已经58岁了。
在惠州,苏东坡虽无权处理公务,但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影响力,组织家人带头捐款,联合当地官员为老百姓修建了两座桥,做了许多善事。
苏东坡被贬到儋州,看到当地落后的教育,便开始积极主动地帮助老百姓,教他们读书认字、学习儒家知识,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拜师求学。

三次被贬,苏东坡不改乐观的天性,“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自嘲概括了一生经历。
经受了无数磨难后,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其胸襟之坦荡。
他牢牢地遵守着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的一生中,最光辉的一天并非是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众生的悲悯,以勇敢直面人生挑战的那一天。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难道不值得品味和感悟吗?